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账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铁浪

52天摩行大西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同伴的图片用用




[ 本帖最后由 铁浪 于 2009-9-4 11: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4 12: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5 00: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旅啊.我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5 01: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肯扭动油门125同样精彩
摩旅的魅力。。。。。。
顶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晨醒来,藏家小伙子已经为我们挑来了冰清的雪山水,洗漱完毕,藏家小妹也早已将烙饼和酥油茶摆好了。内心的感激和激动无以为表,只好拼命和他们照相,百般推辞之下才肯收我们100元,对藏族同胞的好感无形中不知道拔高了多少。










跨上摩托,环顾四周,零星散落的藏居家家户户门前的木杆顶都有一面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更是让我热泪盈眶。原来藏族人民的心目中祖国始终是最高的啊!******分子在他们面前又如何会有市场呢!!一路上都带着感动行驶,再也无暇顾及沿路的风景了。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察隅。



进察隅县城前因为浮沙多不小心摔了一交,刚好开来一辆摩托,车上的藏族小伙子赶紧摇摇摆摆地刹车,跑过来帮我把车扶起,随后马上开去前面通知我的同伴,让我又深深地感动一回。这次的察隅行,最大的改变就是使我从此对藏族同胞充满好感,再难产生恶意了!


参考资料:
一、察隅县名的由来:
察隅――按藏语的一般意思是卵石多的地区,其实际意思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和居住区。早在1910年前一直叫科麦宗(县),意思是与西藏高原偏低的地方,当时归西藏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崩寺)直接管辖,每隔3-5年派一宗本(县长)负责行政差遣务拉(务拉:负责管理当地各项事务,包括上传下达、税务征收等工作)事务。约1910年嘎夏**觉得该地区远离拉萨,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并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昌都都督,同时把科麦宗改名为桑昂曲宗(意思是以诅咒妖魔变宗教县),因该地区气候炎热,野兽繁多,害虫成灾,高原上的人把察隅称为妖魔区,旧西藏**把下察隅镇日玛村列为天然的监狱(日玛架然),轻犯人被发配的地方。
1964年至1966年底,西藏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破四旧”,即:破封建、破宗教、破迷信、破旧习,桑昂曲宗明显带有宗教色彩,认为必须更名,更名后应取什么名称为好?当时翻阅西藏历史资料,又广泛征求当地上层知名人士了解历史情况,根据历史资料结合老人们的回忆,西藏东南方向有三个(域)区,即:门域、珞域,杂域。按现名叫法:门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米林县)、珞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墨脱县)、杂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察隅县)。现在国家已确认门巴族、珞巴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忽略了杂巴族,只是当成说方言的藏族,一直未能详细研究,其杂巴族有他的历史语言(无文字)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旧社会藏族一般不吃鱼肉、鸟肉,而杂巴人有打鸟捕鱼的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藏族信仰的是佛教,而杂巴人信仰的是巫教。他们生活在现竹瓦根镇的达巴村,下察隅镇的塔马村、拉丁村、思古村,印占区的丹巴、嘎湖、瓦开等地,人口约有2000人。
由于历史原因和察隅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又是边界重地,因此,察隅的各族群众在没认识到***就先认识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第十六军14师从云南入藏到察隅县察瓦龙乡门空村,1951年8月到达察隅县下察隅镇驻扎守边,当时***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赵尔峰的部队(军伐)大不一样,所以深受当地上层人士和各族群众地欢迎,从此,在察隅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察隅群众通过***才认识了***。1953年,十八军以一个营的兵力组成民族工作队到下察隅(当时的县址),一方面宣传***,宣传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挑水、背柴等)、打土匪。1959年12月,地方土改工作队进入察隅县,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摆脱了旧西藏**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制度,使察隅各族人民真正得到了翻身解放。1965年8月1日,在吉公(现县城所在地)第一次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桑昂曲宗县人民**。但是当时几个工作队包括当地**爱国人士都没注意到杂巴人的民族划分问题。同时,1965年申报新县名时严重走音,应按藏语拼音叫(“杂”)隅县,而汉字却写成了“察”字,现在有人问年青人“察隅”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无话可答,甚至乱解释。
二、麦克马洪线:
概述
  1914年,英印**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并不知道什么此事,******喇嘛和噶夏**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
  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央**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央**则坚持西藏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央**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0年代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
  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2008年底麦克马洪线的始作俑者终于宣布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跟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有关的中印战争历史纪录片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A:
https://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5NDMxODg=/v.swf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B:https://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gwMTU4NzY=/v.swf
四、瓦弄之战: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军史乃至中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

第十三天(7月16日)   晴

离古玉乡(海拔2830M)20公里藏家--察隅县城(1380M) 共90KM

参考资料:
一、察隅县名的由来:
察隅――按藏语的一般意思是卵石多的地区,其实际意思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和居住区。早在1910年前一直叫科麦宗(县),意思是与西藏高原偏低的地方,当时归西藏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崩寺)直接管辖,每隔3-5年派一宗本(县长)负责行政差遣务拉(务拉:负责管理当地各项事务,包括上传下达、税务征收等工作)事务。约1910年嘎夏**觉得该地区远离拉萨,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并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昌都都督,同时把科麦宗改名为桑昂曲宗(意思是以诅咒妖魔变宗教县),因该地区气候炎热,野兽繁多,害虫成灾,高原上的人把察隅称为妖魔区,旧西藏**把下察隅镇日玛村列为天然的监狱(日玛架然),轻犯人被发配的地方。
1964年至1966年底,西藏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破四旧”,即:破封建、破宗教、破迷信、破旧习,桑昂曲宗明显带有宗教色彩,认为必须更名,更名后应取什么名称为好?当时翻阅西藏历史资料,又广泛征求当地上层知名人士了解历史情况,根据历史资料结合老人们的回忆,西藏东南方向有三个(域)区,即:门域、珞域,杂域。按现名叫法:门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米林县)、珞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墨脱县)、杂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察隅县)。现在国家已确认门巴族、珞巴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忽略了杂巴族,只是当成说方言的藏族,一直未能详细研究,其杂巴族有他的历史语言(无文字)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旧社会藏族一般不吃鱼肉、鸟肉,而杂巴人有打鸟捕鱼的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藏族信仰的是佛教,而杂巴人信仰的是巫教。他们生活在现竹瓦根镇的达巴村,下察隅镇的塔马村、拉丁村、思古村,印占区的丹巴、嘎湖、瓦开等地,人口约有2000人。
由于历史原因和察隅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又是边界重地,因此,察隅的各族群众在没认识到***就先认识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第十六军14师从云南入藏到察隅县察瓦龙乡门空村,1951年8月到达察隅县下察隅镇驻扎守边,当时***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赵尔峰的部队(军伐)大不一样,所以深受当地上层人士和各族群众地欢迎,从此,在察隅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察隅群众通过***才认识了***。1953年,十八军以一个营的兵力组成民族工作队到下察隅(当时的县址),一方面宣传***,宣传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挑水、背柴等)、打土匪。1959年12月,地方土改工作队进入察隅县,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摆脱了旧西藏**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制度,使察隅各族人民真正得到了翻身解放。1965年8月1日,在吉公(现县城所在地)第一次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桑昂曲宗县人民**。但是当时几个工作队包括当地**爱国人士都没注意到杂巴人的民族划分问题。同时,1965年申报新县名时严重走音,应按藏语拼音叫(“杂”)隅县,而汉字却写成了“察”字,现在有人问年青人“察隅”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无话可答,甚至乱解释。
二、麦克马洪线:
概述
  1914年,英印**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并不知道什么此事,******喇嘛和噶夏**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
  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央**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央**则坚持西藏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央**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0年代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
  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2008年底麦克马洪线的始作俑者终于宣布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跟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有关的中印战争历史纪录片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A:https://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5NDMxODg=/v.swf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B:https://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gwMTU4NzY=/v.swf
四、瓦弄之战: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军史乃至中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


第十三天(7月16日)   晴

离古玉乡(海拔2830M)20公里藏家--察隅县城(1380M) 共9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晚上和饭馆的四川老板娘聊天得知,察隅是藏南重要的边境县,冶安非常好,她说自己经常上银行拿几万块出来也从来没出过什么事。汉、藏、门巴、洛巴、登人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所以我们把所有行李全扔在旅馆里,轻车朝下察隅而去。
     

      下察隅镇位于藏南腹地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1962年中印战争著名的瓦弄战役就发生在下察隅镇的下游瓦弄地区。顺便提醒:去下察隅还得在察隅县城再办理边境通行证,否则会被**拦阻。
   
      一路都是沿着察隅河行驶,秀丽的风光让浮沙泥石处处的山间路也变得不那么难行和可怕了。











途中遇见义务护林员,感谢他们让这里郁郁葱葱,始终是绿色的海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下察隅,过了最后一道检查站,左边是去沙玛,中印实际控制线,这里已经有40多年没有战火焇烟了。右边去下察隅镇。这就是西藏江南,是西藏少有的几处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据说在这里因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种什么长什么,完全不用管理。
   

      我们先到下察隅镇找到镇委副**达英松同志联系去僜人民俗村沙琼村参观。在沙琼村,我们见到了香蕉树,这让我惊讶不已,果然是名副其实的西藏江南啊!









僜人简介——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目前,察隅县共有1420名僜人,他们分布在上、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僜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西藏民主改革后,国家投资为僜人盖了新房,动员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帮助僜人从深山老林迁出来。几十年来,僜人与当地藏族和汉族居民交往日益密切,年轻人也学会了说藏、汉话,开荒种地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旧社会僜人是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西藏和平解放,僜人妇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和男性一起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履行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权利。现在,僜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还出现了不少僜人大学生和干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房舍周围花草繁盛,远处梯田层层,生活安逸,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村长阿鲁松也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就是最早进驻察隅县的人民***赵师长亲自把他从深山老林里接下山来定居的。








五星红旗在各家门前飘扬,对面山的另一端就是中国藏南印度实际控制区了。







有幸品尝到村长家的手抓鸡饭:手抓饭、鸡肉、鸡汤、辣酱、鸡爪谷酒。这鸡可不是一般的鸡,因为村长家种的水果特别多,这里的鸡都是吃水果长大的,味道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之好!



鸡爪谷酒简介——鸡爪谷,又名龙爪稷,是西藏特有农作物,属粟米的一种籽,其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猫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   




村长家的牛头有49个,当年正是因为他杀的49头牛而结束了僜人凡事都要比杀牛多的陋习,并且也成了僜人族群中的头人。他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出去外面开会,坐飞机时,他被特许带着象征僜人的那把腰刀。










第十四天 (7月17日)    晴

察隅县城(1380米)——下察隅镇(880米)——察隅县城(1380米) 共14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由原路返回然乌,一切都已经看过和拍过,所以专心开车以防止再摔交。经过来时住的藏家,我们把相片送进去,才知道有同伴的对讲机漏在这里了。藏家妈妈把我们送出来好远,让我再次差点流泪。
   

      惟一拍的就是这张牦牛头骨了,当时的感觉是苍凉和死寂。现在看却发现蓝天白云和雪山与其对比得更为突出。或许每次看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吧。

     

      印象比较深的是老虎在下喜马拉雅山南坡时为了走近路而陷入泥泞里摔了一交,这一摔把他准备去墨脱的计划给摔没了。(墨脱是美丽的西藏林芝的一个县,也是西藏的最神秘之地,它深藏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群峰峻岭中,掩映在雪峰和森林后的茫茫云雾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的雅鲁藏布在流经墨脱后,一路狂奔,直泻印度)。
   
      墨脱的主体民族是门巴族和珞巴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他们算是比较小的民族。“门巴”是藏语的汉文音译,即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叫门隅的地方,18世纪初,部落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开山筑路、长途跋涉,举家迁移至上珞渝的白马岗安居。与门巴族作近邻的珞巴族自祖先起就生活在白马岗,分布在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广大珞渝地区。藏语里的“珞渝”意为南方,“珞巴”是藏族对这群南方人的称呼。这两个仅有几千人的民族,在群山的重重包围中生存下来,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坚韧的性格,在自然的恩赐和雪峰的陪伴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信仰和崇拜,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追求。



第十五天 (7月18日)     小雨

察隅--古玉乡--然乌 共172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7: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乌不愧是个交通要镇,一大早地,徒步的、骑自行车的、开摩托的、开汽车的,就开始了吵闹,想睡也难。听老虎介绍然乌至波密县路段是川藏线318国道上风景最好的一段,有湖、峡谷、雪山、森林,老虎不断夸耀这是典型的"阿尔卑斯"风景。只可惜刚跑不久就进入到我最讨厌的排骨搓衣板路,10-20公里的速度行使不说,两手得时时拽紧车把,屁股得学会随着车的颠仆起伏,眼睛还得时不时瞄瞄车后的包裹,天空的灰暗又一直不退,什么心情都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段路大概有30多公里,我也一直备受煎熬。
   



      好不容易将这路抛到了身后,才长长地喘了口气,基本上没拍到什么满意的照片。




      


搓衣板”路简介——沙石铺就的道路上总是很容易自动地掀起搓衣板式的波纹,而且所出现的波纹长度和深度正好使车辆最容易受损。原因是车行驶的路面上有一点隆起,当车轮快速经过时,就会上下颠簸,这种颠簸过程就把路面上的沙粒颠出了原来的地方。被颠出沙子的地方就会形成沟槽,颠出的沙子落到别处,又会形成第二个隆起,之后车轮不断地在这些沟槽和隆起的地方碾过,于是一系列的隆起和沟槽就出现了。







      波密至通麦都是平坦的柏油路,使我感觉是从地狱回到了天堂。可惜这路段风景却大大不如刚才那段了。到通麦镇才17点刚过,我们久候老虎不来,只好让他们先赶往林芝,我来等。好不容易将老虎等来,在过通麦天险大桥时由于先一辆一辆地放对面来车,问守桥的**说起码要半个小时以上,而老虎的车又出了点小故障,所以老虎住通麦,由我赶上先前的同伴。    


      这是旅程中我首次一个人单独行驶,而且过的是以险峻闻名全国摩友的天险,说丝毫不紧张绝对是假的。(通麦简介——通麦是个气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1800多米,属峡谷地段,丰富的雨水常将谷地两侧的山石冲垮,通麦前10公里的帕隆是川藏线上闻名的天险。“车过帕隆道,险处不许看”,这段仅长10公里的帕隆峡谷道,通常需走3个多小时才能通过。帕隆藏布江从通麦流过,它与雅鲁藏布交汇之处就是著名的马蹄形大拐弯的弧顶处)。
这张照片没拍出帕隆峡谷道的险峻来。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则是滔滔江水,刚停雨不久,路面淤泥石块随处可见,而且坡陡路窄,弯多且急,常常转弯便是陡坡,10来公里的路确实开了差不多3个小时。过通麦天险后我追上了同伴,看见天色逐渐灰暗,再到林芝想来也不太实在,只有在鲁朗镇住下。









第十六天 (7月19日)    多云间阴

然乌(3920M)--波密(2730M)--通麦(2070m)--鲁朗 共29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5 1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耐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摩托坊(MOTOF.cn) ( 粤ICP备2020133911号-1 )

GMT+8, 2025-2-4 04:25 , Processed in 0.01319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