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2012 Yamaha YZF-R1-黃世釗戰車
在上一站泛珠賽事中,黃世釗憑2012 Yamaha YZF-R1輕取Race1及Race 2冠軍,在刊登他的駕駛心得及戰車介紹前,我們先回顧1998-2012歷代R1的轉變。
由2衝過渡至4衝年代,均會出現當代名車,NSR、TZR、RGV、CBR、GSX、ZX及YZF等等,這些英文代號,陪伴不少車迷成長。但她們永遠不變是一直追求瘦身、大馬力及靈活轉向性能。以現今的科技,馬力提升是輕而易舉,只要增加排氣量及引擎部件使用更輕更堅硬的部件便可。
但隨著環保法日漸嚴苛,2衝被迫走上末路,令車廠投放開發4衝機車的資源大增,自1992年Honda CBR900RR面世後,短短數年後,YAMAHA推出更強勁的R1,再次將大排氣量跑車的標準推上一層樓。
當時,R1在多方面都比對手優勝,科技上同樣有突破,並且擁有市販車前所未的加速力及清脆俐落的彎向性能,結合瀟洒的外形,是日本車廠難得一見賣相與性能兼備的大排氣量跑車。她的造型更讓以優美線條見稱的歐洲車廠無言,她堪稱是現代1公升跑車的先驅。
Yamaha YZF-R1的前身-1987 Yamaha FZR1000
●1987 YAMAHA FZR1000。
當年,Yamaha在2衝領域上享負盛名,為了迎接4衝降臨,車廠於1987年推出擁有135匹馬力的FZR 1000,此車利害之處是極速達250km/h,藉此証明車廠也有製造高性能4衝的技術。而當時的設計已將引擎視為車架的一部份,鋁合金車架及引擎不但緊密地結合起來,更有效地將體積縮細及提升整體的剛性,這種手法在當時較為新穎。
車輛最矚目是採用20(每缸5汽門)汽門的水冷直4機器,延續2年前FZ750的威勢,因此與一般16氣門機器相比可謂與眾不同,相比當時Suzuki GSX-R1100,不論馬力、重量及體積佔有優勢,因此成為當時公升級的皇者。
其後推出的升級版FZR1000更使用YAMAHA引以自豪的鋁合金DELTABOX車架及EXUP排氣系統,排氣量亦由989cc增加至1002cc,最後一期的FZR1000馬力更高達145匹,0-100只需3秒。
●1991 YAMAHA FZR1000-轉用倒立前叉及新頭燈。
●1994 YAMAHA FZR1000-最後一期。
歷史回顧 R1的前身-1996 Yamaha YZF1000 Thunderace大龍船
1992 Honda CBR 900RR面世後迅即榮登盟主寶座,Kawasaki ZX-9R及全新Suzuki GSX-R750也相繼推出。腹背受敵的Yamaha,1995年推出全新設計的YZF 1000 Thunderace取代FZR 1000,可惜新車體積像一條龍船及巡航型,因此吸引力大減,直至1998 YZF-R1面世,局勢才全面扭轉。
Yamaha YZF-R1(1998-2012) 1998 Yamaha YZF-R1-現代Superbike的先驅
當年售價HK$109,998
車輛試駕:李有昌
R1明顯是針對Honda CBR 900RR而來,單是廠方聲稱150匹馬力及只有177kg重量已讓對手目定口呆,還有純種賽車的外型,其她對手比下去時顯得落伍,雖然本田嘗試在98年將馬力調升至130匹及偷輕至180kg,仍無阻R1的氣勢。
R1之所以受歡迎,強勁的加速力居功至偉,相比其他對手扭動油門時需要「等」,R1的加速力隨傳隨到。甚至有車手形容跟GP 2衝250戰車不相伯仲。還有R1的重量分佈極佳,鋒利彎向性能及比CBR多接近20匹馬力,在賽道及街道上佔盡優勢。
本地賽車名將Billy憑1998 R1奪得多項賽事錦標。
R1不但有鶴立雞群的性能,科技上亦有突破,雖然R1仍使用20氣門引擎、Deltabox車架及Exup排氣系統。但工程設計師為了減短車身軸距,因此引擎與波箱之間採用名為Tri-Axis概念設計出來,這也是影響深遠的設計。
除了Tri-Axis外,當時大排跑車的前避震衝程一般採用120mm,可能是啟發自越野車的概念,R1卻增加至135mm。事關車廠認為大油門加速或出彎容易造成車頭升起,影響車輛循跡性能,而增加的避震衝程是盡量保持前輪與路面接觸。
事實上,由於當年電子科技還未普及,加上車輛行化油器,因此需較高的駕駛技術才能駕馭「瘋狂」的加速力,還有車輛可能是針對街道而設,不少人投訴避震的設定過軟,其次是車頭鵝頸太單薄,高速轉彎時出現不穩情況。
Yamaha YZF-R1 Tri-Axis(三角軸心)概念-瘦身的秘訣
●一般引擎的曲軸、主軸及輸出軸以水平方式擺放,缺點是導致引擎及車身體積增大,1998年YZF-R1引擎為採用名為Tri-Axis(三角軸)概念,方法是將主軸及輸出軸設定在幾乎在重疊位上,令曲軸、主軸及輸出軸構成三角的擺放,好處是縮減波箱體積及長度,並且能夠承受更大扭力及減低震動,間接提升耐用性。而另一個優點是引擎縮短後,可以使用較長的尾擔,藉此增加車輛在直路及出彎時的循跡性能,此技術其後啟蒙了其他車廠。
長衝程前避震●由於引擎細小,故此可將尾擔延長加強循跡性,可是由於R1馬力太強,不少參賽車手大開油門出彎時車頭仍容易升起,即使頭避震擁有135mm衝程(一般是120mm),仍無補於事。
每缸5汽門●從98年至06年的R1均是採用20汽門的氣缸,目的是在有限空間索入最多的汽油。
Yamaha Exup獨門排氣系統●隨著機車的馬力及轉數不斷提升,令生死氣門(嘩佬)運作時容易產生所謂的Overlap(重疊),導致燃燒後產生的廢氣從排氣管倒流入汽缸內,影響馬力的輸出。為了加強排氣功能,Yamaha在1987年推出的4衝FZR 400R排氣管內安裝了名為Exup死氣嘩佬,大大改善了車輛的頭、中段加速性能,此系統更延伸至FZR 1000R,而第一代R1同樣裝有Exup排氣系統。至2004年,改用全新燃油系統的R1,電腦根據轉數、車速、油門角度及檔位開啟Exup嘩佬。
當年Superbike的輪距比較 | 1998 Yamaha YZF-R1 | 輪距1,395mm | 乾重177kg | 1998 Suzuki GSX-R750 | 輪距1,395mm | 乾重179kg | 1998 Kawasaki ZX-9R | 輪距1,415mm | 乾重183kg | 1998 Honda CBR 900RR | 輪距1,405mm | 乾重180kg |
這是R1的經典紅白拉花,外國已開始視為珍藏車之一。
車輛試駕:Freeman
Yamaha YZF-R1(1998-2012) 2000 Yamaha YZF-R1鈦合金消聲器
當年售價HK$98,000嚴格來說,02年的R1是優化版,據廠方講新車擁有超過250項的改良。例如重新調校的化油器,令馬力輸出較線性及中段輸出有較佳表現,還有更改1波齒輪比,降低瘋狂的起步起能,讓1波有俗稱「長氣」的反應,大大提升起步的易駕性。其次是使用體積更細的發電機,而引擎兩側的保護蓋採用更輕更昂貴的鎂合金製品。
至於外觀,細節憑肉眼難以察覺,好像降低了5mm的油缸及輕微向後遷移的軑把,主要是提升「舒適」的座姿。還有升高了3mm風鏡,目的是加強擋風功能。據廠方講經過改良的「啡呤」,令車輛的破風能力增加了3%。
至於新車重點,就是採用了鈦合金製的排氣管,總括來說,新車比舊款車輕2kg及增加了2匹至152匹。雖然本田同年已推出燃油噴注的CBR929RR,仍無法超越R1的氣勢,尤其是在賽道舉行的Open Class(公開組)組別上,R1所向披靡。
尾設計跟上一代分別不大,但重點是採用了鈦合金排氣管。
Yamaha YZF-R1(1998-2012) 2002Yamaha YZF-R1-為街道而生
當年售價HK$103,000
介紹全新改良R1前,先聽聽日籍設計師YOSHIKAZU KOIKE的概念。「我們的目標是600級的操控性能,重點提升攻彎的戰鬥力及更好操控性,為了榨出更多尾段的馬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入Ram-Air,另一個目標是讓R1成為真正的街道武器。」
對年的R1偏向街車設定,直路夠穩定。
Suzuki於2001年推出第一代GSX-R1000後,憑輕量化及更強的加速力取勝,在全球贏得無數獎項,並且建立了鮮明的賽車型象。2002年全新的R1及CBR954RR面世,兩者均著重改善車輛的整體性能。為了環保及讓油門反應更順滑,R1採用外型跟舊式化油器相似的電子燃油噴注系統,好處是電腦根據油門角度更準確計算合適的空/燃比,以達致省油目標。她的中性座姿、吸震性能及穩定性,當代的R1更著重街道的行車表現,相反,車廠對賽道性能似乎未太著急。
新車較舊車多2匹馬力及增加了500rpm轉數,為了提升引擎的承受力,汽缸壁表面鍍上特製抗磨物料,因此能抵受更高溫度。還有加大面積的水箱及風扇,大大增強引擎的散熱效能,為了提升穩定的點火效能,因此採用了銥合金火咀。
2002 R1的儀錶加入了轉檔提示燈。
新車採用LED尾燈。
輕微改裝的02 R1。試駕:李有昌
而舊款4出1排氣管只有1組Exup死氣嘩佬,新款的4出2出1排氣管,意味著能夠擺放兩組Exup死氣嘩佬,可是受環保法例影響,排氣管內裝有令車輛「窒息」的催化器。
據廠方講,新的鋁合金Deltabox III比第二代更輕,但剛性卻增加了30%,而可拆移的副車架(座位底)方便在賽道上進行改裝及調校工作,車廠更將引擎移高20mm來改善車輛的轉向性。
為了加強穩定性,前避震卻由41mm加粗至43mm,但重量不變,行程由135mm縮至120mm,並且配合較硬的彈弓及擁有更多調校功能的避震系統,配合新前傾角及拖曳距,讓騎士可進行更仔細的調校。新掣動採用塗上金黃色的鋁合金活塞,但尾掣動卻由下置式改為上置式。
Yamaha YZF-R1(1998-2012) 2004 Yamaha YZF-R1-標榜1比1的馬力/重量比
當年售價HK$109,000
04年的R1,經過徹頭徹尾改變,該年更是日本公升跑車的里程碑,因為Kawasaki放棄歷史悠久的ZX-9R,推出強勁的ZX-10R,而本田推出標榜擁有Motogp科技的全新CBR 1000RR。事實上,當年日本四大公升級跑車的實力已十分接近,如非同場比拼,是難以比較,老套說一句,各有特色。
當時,車廠除了鬥馬力外,並且追求1匹馬/1kg的比例,加入了Ram-Air的04 R1,車輛擁有172匹 / 172kg的1比1比黃金比例。但根據車廠公佈的賬面值來看,Kawasaki ZX-10R仍佔優。
不單止新設計的儀錶,拜科技所賜,轉數也越來越高。
新設計的三角型尾擔,有助加強行車穩定及彎向性能。
這代R1採用尾排設計。
至於外型,由於受到MotoGP戰車的影響,尾排造型再次傳到市販車,雖然這種設計不利重量分佈及影響車輛重心,這很大原因基於市場需要。
車架方面,新R1採用了第4代Deltabox鋁合金車架,其製造方法是高溫注壓式CF技術,能更容易控制不同部件的厚薄及型態,進一步將車身體積縮減及有效降低風阻,配合升高10mm軑把、重新設定的座椅、更窄的油缸、移前2.5mm及降低7.5mm的腳踏均有效減輕俯伏座姿帶來的痛苦。
早在2000年,Suzuki GSX-R750率先採用由電腦及摩打驅動的雙蝴蝶瓣節氣閥及電子燃油噴注系統,而新款R1採用類似的系統來加強燃油供應的效能,讓32bit高速電腦根據油門的角度,快速計算出最佳的空氣/燃油比例。
而體積更細的20氣門引擎,缸徑x衝程亦由74x58mm變為77x53mm,更短衝程明顯是希望得到更多馬力,配合直徑45mm節氣閥(舊款只有40mm),壓縮比大增至12.4:1(舊款11.8:1)。由於使用近牙波箱,雖然極速跟舊車沒有大分別,卻營造出更快加速效果。其餘改動包括剎車系統改用放射式卡鉗、直泵剎車桿、改良避震、新的車輛幾何角度及新增沒有調校功能的釘把等等。
Yamaha YZF-R1(1998-2012)
2006 Yamaha YZF-R1 50週年花及SP特別版
當年普通版售價HK$109,000
由於04版R1己進行徹底改變,因此06版的外型沒有變動,車輛主要朝著性能方面改善,例如減低磨擦的進氣歧管及將閥門管道(Valve Guide)縮減5mm,目的是加強進氣效率,據廠方講可額外擠出3匹馬力。而當年開始流行有關車架的術語是"Rigidity Balance",意思是平衡的剛性,因為過去的想法認為只要將車架加厚便有效提升抗扭性能,可是從賽道獲得經驗証實,過硬的車架不但讓車手承受更大震盪,車手同時難以察覺輕微變化,作出適當的應。
因此車廠將鋁合金Deltabox車架鵝頸與引擎吊架之間的位置偷薄,稍稍降低抗扭力,藉著輕微扭曲將部份震盪瀉走,並且讓車手更直接感受車架的運作,在適當時候作出快速的反應。除此之外,拉長了20mm的尾擔,能夠將重量分佈往前移,車廠明顯是提升直路穩定性及減低出彎時大油門起頭的情況,而新車儀錶還備有圈速計時器。
(圖中是Kenny Roberts 50週年特別版)車輛試駕是李有昌
2006普通版跟上一代的外型沒有分別。
由於該年是Yamaha進軍格蘭披治GP的50週年大日子,車廠隆重其事分別推出Kenny Roberts格仔廠花及SP版,前者除了印有黑白黃格仔花外,與原裝R1沒有分別,SP版卻限量500台,車輛擁有頂級裝備以識別,例如有頂級Ohlins頭尾避震、marchesini鍛造輪框及Pirelli Diablo Corsa輪胎(原裝是Michelin Pilot),車輛還有當時未流行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雖然車價高達廿多萬港元,但香港仍不乏買家。
SP版配用頂級Ohlins前後避震及比普通版輕400g的marchesini鍛造輪框。
Yamaha YZF-R1(1998-2012)2007 Yamaha YZF-R1-全電子油門
當年售價HK$113,800
隨著機車的馬力大增,如果沒有先進的電子儀器及電腦程式,跟開著一台舊款2衝GP500戰車沒有太大分別,只要稍稍扭動油門便即時翻車。當時,Yamaha率先在06 R6改用從MotoGP廠車YZR-M1移稙過來的YCC-T(Yamaha Chip Controlled Throttle)晶片控制供油系統,即是現在所講的FLY-BY-WIRE電子油門。
這跟過去機械式的油門連接「威也」控制蝴蝶瓣完全不同,而電子油門是扭動油門的動作化為數據,電腦根據油門角度比例,結合從多個感應器收集的數據,以1/1,000秒內計算出最佳的空/燃比,好處是為車輛提供準確的油量外,並且環保。
在賽車場,部份車隊及車手會選用俗稱「風杯」來加強車輛的吸氣效能,效果十分明顯,但一組鋁合金製風杯動輒過萬港元。而07 R1另一個賣點是YCC-I(Yamaha Chip Controlled Intake)晶片控制進氣系統,為了更徹底令低、中及高轉輸出反應更敏捷,由摩打推動的可伸縮風杯可將進氣管道由最短65mm延伸至140mm,當轉數超過10,400rpm後,風杯與進氣管道分開,最大目的是不同長度管道提供最適合的進氣量,讓低、中及高轉有超順滑的加速反應。
●為了加強吸氣及汽油的霧化效果,風杯在中、高轉時伸長,低轉時縮短,而Aprilia RSV4也是採用類似的科技。
新引擎不再是傳統的20氣門,改為正常的16氣門後,引擎更採用鈦合金嘩佬及新設計合金彈弓,不但偷輕及承受更大壓力,同時有助加速轉數提升,即使沒有Ram-Air,自然吸氣下廠方聲稱車輛仍有180匹馬力,如果排氣管沒有催化及空/燃比感應器限制,相信車輛擁有超過200匹馬力,賬面數字相當驚人。
其餘改良包括更輕更薄但抗扭性能提升的Deltabox車架及尾擔。由於馬力飆升,頭掣動改用6活塞卡鉗及Brembo直泵,但頭碟卻由320mm減至310mm,尾避震則有高/低速下壓獨立調校,還有原裝車已備有防鎖式離合器Slipper Clutch,大大減輕高速退檔時產生的Engine Brake。整體來說,車輛的馬力及性能雖然同時提升,可能受環保影響,令排氣管重量及車重同樣遞升。
新設計儀錶及更鮮明的底色。
新車使用6遮放射式卡鉗。
今代R1改用每缸4汽門,而非歷代的5汽門。
Yamaha YZF-R1(1998-2012)2009 Yamaha YZF-R1
當年售價HK$113,800
無錯,又是取自Yamaha MotoGP M1廠車的技術,據廠方術語講,09 R1的招牌貨是協助羅絲取得08年MotoGP總冠軍的Crossplane十字曲軸,對於跑車迷來說,聽起來已讓人振奮。
傳統直4引擎-上一代的R1雖然由直列4汽缸的20氣門引擎改為傳統16氣門引擎,即使馬力及壓縮比增加,但科技上沒有突破,依然是曲軸每轉180°,其中一個汽缸便會點火產生動力,這是所謂相等間隔點火,還有1、4的曲軸鎖與2、3曲軸鎖均以一對上下分佈,這種傳統佈置的缺點是點火後產生的爆震、活塞上下移動及曲軸轉動時產生較劇烈的慣性扭力無法互相抵消,因此影響車輛出彎穩定性及減低輪胎抓著力。
一般曲軸
十字曲軸-●連桿以90度分佈在曲軸上,從則看形成十字型,因此稱為十字曲軸,配合不相等的點火時間,讓減速時的Engine Brake大減。
十字曲軸引擎-直4引擎好處是可靠性極高及生產成本較低,因此多年來成為日本車廠主力引擎,但科技上並沒有太大突破,無可否認,Crossplane是近年日本車廠最大發明,並且成功將直4科技推至另一層次。
她的曲軸設計有別於傳統曲軸,4條曲軸鎖各自以90°佈置在曲軸上,從則面看構成十字型,因此廠方稱為十字曲軸,而這種設計成功將部件轉動時產生的慣性扭力吸走,配合不相等的點火時間( 270° 180° 90° 180°)產生的獨特且輕微的爆震頻率,不但有助輪胎的抓著力,扭動油門的反應像開電車般順滑,於高轉速收車時沒有強勁的Engine Brake。為了配合新引擎,由原本每汽缸只有4組電子燃油噴咀增至8組,而新設於風鼓上的噴咀於中高轉時投入運作,為引擎提供更多燃油,新車馬力高達182匹,可是廠方並沒有公佈乾重的數字,只提供206kg濕重數據,真有點奇怪。
為了配合潮流及實際需要,令更多新手可以感受R1的威力,車廠為電腦編寫三個不同馬力輸出模式,分別是A(Racing)、STD(Standard原裝)及減少30%馬力輸出的B-Moda,前者無需多講,後兩者油門反應較慢,適合濕地或新手駕駛。
新車頭避震同樣採用在賽道使用的科技,左右前叉負責不同工作,右邊芯叉負責Rebound(回彈),左邊負責Compression(下壓),分工後更為仔細及方便調校。至於其餘改良,萬變不離其中,新車架、新尾 擔、更大容量的入風口等等....
2009 R1共有三個馬力模式供選用。
左前叉頂調校Compression(下壓),右負責Rebound(回彈)。
升高腳踏,而全功能調校的尾避震,壓縮更有高/低速供子細調校。
這代是首次使用電子釘把,也就是說電腦根據轉數及行車狀況改變軑把轉向反應。
RAM-AIR入風口改致車頭大燈兩則。
2011年車廠推出Rossi R1特別版。
車架顏色相當特別。
現任Yamaha Motogp廠隊車手史畢斯(Ben Spies),在2009年駕駛十字曲軸的R1奪得WSBK冠軍,這是自WSBK在1988年舉辦以來,是Yamaha首次奪得該項賽事的錦標,WSBK的戰車不能夠跟街車相提並論。
Yamaha YZF-R1(1998-2012)2012 Yamaha YZF-R1
車輛價錢:HK$156,800
2012的R1,包括車頭、尾排氣管及偷輕的上眼鏡等,跟上一代只有輕微改變,驟眼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分辦新舊車的分別。除此之外,車廠並沒有刻意減磅,縮減車身體積。但隨著電子科技普及,車廠也意識到其重要性,因此今代R1的重點,就是加入了多段式調校的Traction Control循跡系統,結合3種馬力輸出,大大提升駕駛時的安全性,而有關2012 YZF-R1的試車及介紹,可登入這裡收看。
2012 R1的重點有多段式循跡系統的選擇。
車身上有紀念Yamaha進軍格蘭披治50週年的標記。
身為YAMAHA Motogp廠隊車手的史畢斯,當然成為新車的代言人。
Yamaha YZF-R1 規格表 | 呎吋 SIZE | 1998 | 2000 | 2002 | 2004 | 全長 | 2,035mm | 2,035mm | 2,035mm | 2,065mm | 全闊 | 695mm | 695mm | 705mm | 720mm | 全高 | 1,095mm | 1,095mm | 1,105mm | 1,105mm | 軸距 | 1,395mm | 座位高度 | 815mm | 815mm | 820mm | 835mm | 最低離地距 | -
| 淨重 | 177kg | 175kg | 174kg | 172kg | 油箱容量 | 18L | 18L | 17L | 18L | 引擎 ENGINE | 引擎模式 | 水冷四衝程並列4汽缸DOHC 20活門 | 排氣量 | 998c.c. | 最大馬力 | 150ps/10,000rpm | 150ps/10,000rpm | 152ps/10,500rpm | 172ps/12,500rpm | 最大扭力 | 11.0kg-m / 8,500rpm | 11.0kg-m / 8,500rpm | 10.7kg-m / 8,500rpm | 10.6kg-m / 10,500rpm | 壓縮比 | 11.8 : 1 | 11.8 : 1 | 11.8 : 1 | 12.4 : 1 | 缸徑x衝程 | 74 x 58mm | 74 x 58mm | 74 x 58mm | 77 x 53.6mm | 供油系統 | BDSR型4x40mm直徑化油器 | BDSR型4x40mm直徑 | 4x40mm電子燃油噴注系統 | 4x45mm電子燃油噴注系統 | 點火 | 電腦數碼式子 | 電腦數碼式子 | 電腦數碼式子 | TCI數碼電子 | 前傾角 | 24° | 拖曳距 | 92mm | 92mm | 92mm | 97mm | 起動 | 電撻 | 驅動模式 | 鍊條 | 離合器 /
波箱 | 濕式多片6前速 | 車架 CHASSIS | 車架型式 | Deltabox II鋁合金雙翼樑懸吊式 | Deltabox II鋁合金雙翼樑懸吊式 | Deltabox III鋁合金雙翼樑懸吊式 | 鋁合金Deltabox V雙翼樑懸吊式 | 前懸掛
系統 | 41mm倒立前叉(135mm行程) | 41mm倒立前叉(135mm行程) | 43mm倒立前叉(120mm行程) | 43mm倒立前叉(120mm行程) | 後懸掛
系統 | 單筒油壓彈簧設氮氣預調 | 單筒油壓彈簧設氮氣預調 | 單筒油壓彈簧設氮氣預調 | 單筒式油壓彈簧設氮氣輔助 | 前制動
系統 | 一對298mm浮動式鑽孔碟配對向
4活塞卡鉗 | 一對298mm浮動式鑽孔碟配對向 4活塞卡鉗
| 一對298mm浮動式鑽孔碟配對向 4活塞卡鉗
| 一對320mm浮動式鑽孔碟配對向 4活塞卡鉗
| 後制動
系統 | 245mm鑽孔碟配
2活塞卡鉗
| 245mm鑽孔碟配
2活塞卡鉗
| 220mm鑽孔碟配
2活塞卡鉗
| 220mm鑽孔碟配
單活塞卡鉗
| 前輪胎 | 120/70-17 | 後輪胎 | 190/50-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