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摩托坊论坛会员,结交天南地北好机友,和广大车友分享你的精彩图文游记,和众多摩坛大神交流玩车心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账号
×
发布时间:2013-04-27 12:27:44
文章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樊文泽
《“隆川”蜜月期闪电分手》追踪
川崎入华计划推迟疑云
进军中国市场决心不变,下一个合作伙伴未定
一边是全年产销近200万辆,却苦于技术力量单薄,产品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的国产品牌巨头,一边是产品、技术力量雄厚,意欲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却无从下 手的日系四大品牌之一。隆鑫和川崎的联手,是强强联合,更是相互借力相互利用。近3年的谈判,前期的多次沟通,看似双赢的买卖突然谈崩,让不少业内人士大 跌眼镜。
2013年1月双方解约,令隆鑫暂时失去了一个联手强势品牌,突破自身价格天花板的机遇;令川崎再度入华梦回到原点,在中国市场与三大日系品牌一决高下,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合作历程
两年努力一朝幻灭
2000年从中国市场撤离,2010年再度进军,吸引川崎到来的,是中国休闲摩托车市场的迅速发展。
据统计,2009-2012年上半年,250CC以上摩托车的销量保持着30%的增速,由300多千台上升到了800多千台。其中,250CC- 400CC的车型,2012年同比累计增长102.73%,400CC-750CC排量的车型也增加了24.6%.哈雷、杜卡迪、北极星、胜利、庞巴迪、 宝马等国外品牌在华销量同比大幅增长,本田、雅马哈、铃木也大幅增加进口大排量产品在华投放。
据隆鑫摩托销售公司总经理廖春透露,双方的接触从2010年5月开始。2011年8月,在广东隆鑫的经销商大会上,时任隆鑫摩托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宏表示, 与川崎合作的细节还没完全敲定,结果将会在重庆摩展上公布。虽然当年的摩展上没有公布合作意向,但双方展台紧挨让人浮想联翩,而川崎展台上展出的多款大排 量车型更让人对合作充满了期待。
2012年6月,双方在重庆低调签约,对于合约的具体细节,双方都不愿透露,隆鑫内部人士表示,日方非常低调、谨慎,事情没有完全落实,都不会宣传。在双 方的计划中,隆鑫先从川崎东南亚的工厂进口150CC-250CC摩托车投入中国市场销售,然后2014年春天,在重庆隆鑫通用动力公司内的合资工厂中, 实现中国本地生产。与此同时,工况匹配、3C认证、价格调研、维修技术培训等工作如期进行。国内大排量市场调研,销售模式调研,合资制造选址也同步进行。
2012年9月的隆鑫经销商会议上,记者看到了会议资料中夹带的“川崎进口车价格调研”。双方的合作在隆鑫人看来,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2012年10月,双方再次共同出现在重庆摩博会上。
然而,2013年1月18日,川崎总部的官方网站发出了一则简单消息,宣告双方解约。
至截稿日止,隆鑫官方网站仍没有刊登双方解约的任何消息。据隆鑫内部人士透露,参与整个项目的高层对此一律封口,没有解释相关原因。目前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原因猜想
合作合资同床异梦?
自2012年6月低调签约,隆鑫人似乎不愿意过多掩盖自己的喜悦,双方车型引进细节开始见诸各大论坛。隆鑫开始在媒体广告上,有意无意地把双方签约当成宣传点。
“这些举措或许把低调的川崎人吓到了。”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合作未正式开始时,一方便开始借助另一方品牌进行宣传,并在新车型投放上大量借鉴对方产品,这肯定不是另一方想看到的。
对于这种做法,有人猜想,隆鑫或欲借鉴大长江的成功例子,以技术合作换合资,借铃木卖豪爵,换取中方利润的最大化。不过,对于川崎而言,稳稳当当地合资,最好日方完全不转让技术,并全程参与市场营销,才是最理想。
合作还是合资,或许双方一直是同床异梦。
细节条件难获一致?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双方合作取消的原因是协商一直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有观点认为,以重庆企业家雷厉风行,大开大合的行事风格,在一些细节条件上因为过于坚持而导致项目流产的可能性不大。
从川崎方面考虑,开拓中国市场已经有前车可鉴,因为细节问题而将三年的准备工作推倒重来,未免捡芝麻丢西瓜。
如果不是细节问题,难道是利润分成、商标使用、股权占比三大核心条件未定?双方的磋商谈判从2010年持续到2012年,三年内,双方进行了这么多次接触,如果未敲定核心条件,就开展这么多工作,未免显得太过草率,这也不符合川崎人一向严谨的作风。
未来市场举棋不定?
还有一说,双方分手源于中国市场持续低迷的表现与大城市禁摩政策。据摩托分会统计,2012年中国摩托车销量2365万辆,同比降12.17%,全年产销量创5年最低。就连2011年表现非常抢眼的250系列摩托也同比下降6%左右。
对于意欲全力推进个性化产品的企业来说,未来2-3年,大排量、个性化市场是否能持续成长,形成合适的规模,成了头疼的问题。
川崎的产品线中没有适合中国的实用车型,其战略更多是面向世界的品牌文化战略,无法依托中国配套体系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率。进入中国后,川崎在产销规模上也难与三大日系品牌抗衡。大排量、个性化市场到底有多大?日方利润究竟占多少才合适?目前仍无前车可鉴。
未来方向
下一个合作者是谁?
新的合资伙伴会是谁?以川崎目前的实力,能与之合作,生产大排量产品,并组建全国性销售网络的,非国内销量前10强企业莫属。
大长江、隆鑫、新大洲、银翔
可能性:0
大长江、新大洲已有合资方,并且都是川崎的死对头,两家企业再找川崎合作,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两家企业人强马壮,品牌力雄厚,又不缺大排量产品投放能力,川崎对其而言,并没有利用价值。隆鑫已是旧人,好马不吃回头草,双方的合作显然已难重头再来。
重庆银翔虽然产销规模位列前十,但技术实力与隆鑫相比,有一定差距。其销售主要以出口为主,国内的知名度与网络均达不到前十的水平,川崎在其身上捞不到好处。
嘉陵、建设、洛阳北方
可能性:★★
三家企业均与兵装集团有关联,嘉陵、建设属于兵装集团旗下,洛阳北方属于兵装集团控股。三家企业在品牌知名度、销售网络上能与川崎对接,但在新产品技术推 进上存在短板,特别是嘉陵、建设,在整合到南方摩托集团后,其产品定位、推广权责、经营权责已经推倒重来,国企作风明显。川崎要找他们合作,是直接到嘉 陵、建设,还是找南方摩托,是个问题。人家看不看得起川崎,又是个问题。
宗申
可能性:★★
宗申“精良制造、国际合作”的企业理念或许会促使双方坐到一起谈。宗申多年来致力推广的赛车文化,与川崎品牌文化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宗申与比亚乔合作多年,推出的产品以踏板车为主,从品类上来看,比亚乔与川崎的矛盾并不大。
关键在于,与比亚乔合作后,宗申能否抽出足够的精力应对川崎,此外,在川崎的核心市场泰国,宗申也建立了工厂,并与之形成了竞争。一边是对手,一边是伙伴,这样的商业竞争格局,双方都HOLD得住吗?
力帆
可能性:★★★
虽然销量不及隆鑫,但在力帆身上能找到隆鑫的影子:全年产销超过100万辆,但整体价格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须继续寻找技术合作,提升影响力。
2011年,力帆与奥古斯塔还展开了战略合作,但非合资。在全球,奥古斯塔的影响力并不比川崎差,但在中国,双方的确存在明显差距。与川崎合作,是力帆摩 托车事业再次提升的机遇。不过,力帆近年已全心投身汽车事业,国内摩托事业有转外销倾向,此时能否拿出足够的诚意与川崎谈合作,也是个问题。
大运
可能性:★★★
找大运合作,那是要找广州大阳,可双方一旦合资,公司名字是叫大阳川崎还是大运川崎,如果叫大阳川崎,估计还得征求洛阳北方的同意吧!大运、大阳两个品牌之间复杂关系外人永远难以厘清。
大运的短板在产品研发,目前上市的产品,清一色为通用产品,特色车型少之又少。川崎与隆鑫、力帆不能达成合作,退而求其次,找大运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接下来,大运、大阳可能要进军泰国市场,双方即将成为竞争对手,这样谈起来,似乎又有点悬了。
注:满分为★★★★★
|
|